歐洲音樂發展史(三) ——維也納古典音樂
作者:
方菁
來源:
中成投資
發布時間:
2020-12-22
18世紀20年代后,巴洛克音樂風格逐漸發生變化。巴赫在1730年寫道:“音樂狀況已和過去大不相同,藝術趣味發生了驚人變化,因此,先前的音樂風格不再能取悅我們的耳朵。”莊嚴宏偉的巴洛克風格變為華麗纖巧的風格,復調音樂日益被和聲體的主調音樂所取代,各式各樣的樂隊樂器日益完備,并趨向于成熟化、規范化。在啟蒙思想影響下,以炫耀演唱技巧為主的意大利歌劇日益不得人心,從而,音樂曲風悄然無息的從巴洛克時期逐漸過渡到了古典音樂時期。
18世紀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,是當時歐洲音樂的文化中心,也是古典音樂的發祥地。近代交響曲、協奏曲、奏鳴曲、三重奏、四重奏的雛形已初具規模。但這些主調音樂體制的奏鳴交響套曲,只有到了海頓、莫扎特、貝多芬手里,才完全臻于成熟。他們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,汲取德、奧、意、法、英等各國先輩作曲家的創作經驗,寫出了形式嚴謹、內容深刻、形式和內容統一的各種器樂和聲樂作品,成為后世音樂的典范。他們都在納也納度過了創作的成熟期,所以,以他們為代表的作曲派也被稱為“維也納古典樂派”,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曲家海頓、莫扎特、貝多芬,在音樂史上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。
海頓,全名弗朗茨·約瑟夫·海頓,1732年生于奧地利和匈牙利邊界的一個小村莊。他8歲來到維也納學習唱歌、小提琴和鍵盤樂器,一生為交響曲、室內樂、聲樂進行創作。據統計,他一生共創作了的104部交響曲、84首弦樂四重奏、52首鋼琴奏鳴曲、20部歌劇。其中,以“早晨”、“中午”、“夜晚”的三聯交響曲,為19世紀的標題交響曲開辟了先河。之后創作的第44交響曲、第45交響曲、第49交響曲、6部“巴黎交響曲”、12部“薩洛蒙交響曲”的音樂編制,對樂器分工更加明確,配器手法更加豐富、完善、復雜及成熟,樂章樂段之間的對比關系更加強烈,這些樂章標志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最高峰。海頓也被后人尊稱為“交響曲之父”和“弦樂四重奏之父”。
海頓的作品實踐也深深影響了莫扎特的音樂風格。莫扎特,全名沃爾夫岡·阿瑪多伊斯·莫扎特。他1756年生于奧地利,3歲學習音樂,5歲創作小步舞曲,9歲到維也納演出,童年時就顯示出驚人的音樂記憶力和天賦。他的一生在西歐旅行經歷中渡過,最后回到維也納,在未完成的最后一部安魂曲中死去。在他短短的35年生活經歷里中,所創作的作品數量驚人,不同體裁與形式的音樂作品共計有600余部。包括歌劇、交響曲、協奏曲、奏鳴曲、四重奏、其它重奏、重唱作品、器樂小品和獨奏曲等,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。其中,《費加羅的婚禮》、《唐·佐凡尼》、《女人心》、《魔笛》是它的四大歌劇杰作;K.V.543降E大調、K.V.550,G小調、K.V.551,C大調,是他交響曲創作的總結。它的音樂反映了他對正義、智慧、愛情的信念,充滿著真摯、明朗和樂觀的情感。他駕馭整音樂的能力和天才的戲劇意識,使他成為德國歌曲的奠基人。
路德維?!し丁へ惗喾?,生于萊茵河畔的波恩的音樂世家,祖父和父親都是的歌手、歌劇作曲家和指揮家。從4歲開始,父親教他音樂,管教十分嚴厲。8歲時,他已經能很好的演奏小提琴,并登臺演出,11歲已完全熟悉巴赫的《平均律鋼琴典集》。他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。其中,第三交響曲《英雄交響曲》、第五交響曲《命運交響曲》、第六交響曲《田園交響曲》是交響曲寶庫中的璀璨珍珠,第九交響曲更是他的創作頂峰,我們所熟悉的《歡樂頌》便是他的神來之筆。鋼琴曲《致愛麗絲》、奏鳴曲《悲愴》及《月光》,在音樂歷上,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。它的音樂中有著崇高的音樂境界、鮮明的個性特征及時代特征;音樂作品中的創新藝術形式,深刻的戲劇性和哲理性,即承載了古代音樂之精華,又開創了浪漫主義先河,所以后人尊稱他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,享有“樂圣”之稱。
以莫扎特、海頓與貝多芬為代表的作曲學派,被后世稱為“維也納古典樂派”。
它承襲了德奧音樂的文化傳統,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,使古典主義音樂達到了頂峰,對后世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