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音樂發(fā)展史(二) ——巴洛克時期音樂
作者:
方菁
來源:
中成投資
發(fā)布時間:
2020-10-30
17世紀初至18世紀中葉的歐洲藝術,崇尚富麗堂皇、精雕細琢,有別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莊嚴、明凈、均衡、和諧風格。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種風格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蛻化變質的結果,因而貶稱為“巴洛克”,意思為形狀不規(guī)則、畸形的珍珠;更把它看做是奇怪的、極不值得贊美的藝術。后來德國藝術史家韋爾夫林潛心研究了巴洛克藝術風格,糾正它為特定時期的一種藝術潮流,并給予了肯定的評價。所以,現(xiàn)在我們所接觸到的“巴洛克”藝術(包括音樂與美術),已經(jīng)不再內含貶義,而賦有它為一種特定時期的特定藝術。
16世紀,意大利有一群貴族詩人,他們努力想要復興古希臘戲劇,恢復想象中的古希臘戲劇音樂的本色。他們一邊討論、一邊作詩、一邊作曲,并在舞臺上化裝演出所做作品,由此,歷史上出現(xiàn)了最早的歌劇雛形。意大利歌劇誕生于佛羅倫薩,成長于威尼斯,成熟于那不勒斯。早期意大利歌劇的第一位偉大作曲家蒙泰威爾第,把意大利牧歌和經(jīng)文歌創(chuàng)作經(jīng)驗,運用于歌劇創(chuàng)作中,把17世紀的歌劇推向一個高峰,威尼斯歌劇樂派由此誕生。這一時期的音樂劇主要由宣敘調與詠嘆調相組成,宗教戲劇性濃厚。而那不勒斯歌劇樂派的奠基人普羅文扎勒則在此基礎上,更注重聲音技巧的華麗與優(yōu)美,而忽視戲劇性,從而成為更吸引人的重要因素。1600年,由里努契尼作詩、卡契尼作曲、佩里扮演的的≤尤麗狄西≥,成為音樂史上曲譜完整的第一部歌劇。
提起巴洛克時期音樂,不得不提的兩位代表人物—巴赫與亨德爾。盡管他們性格各異、創(chuàng)作方向不同,藝術成就各有千秋,但他們?yōu)榘l(fā)展巴洛克音樂起到了推動作用。
巴赫,全名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,出生于德國一個龐大的音樂世家。他的曾祖輩、祖輩和父輩都是宮延樂長、教堂樂長、管風琴師或樂師。他從小進入唱詩班學習音樂,同時還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。他崇尚理性,尊重科學,受到了早期啟蒙思想的影響,即使他的宗教作品,也常常閃爍著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。管風琴音樂是巴赫最早實踐的領域,是他藝術創(chuàng)造的全部基礎和核心,為后期的古鋼琴音樂創(chuàng)造奠定了經(jīng)驗基礎。他的古鋼琴音樂涉及了德、法、意的不同音樂體裁和音樂風格領域。我們現(xiàn)在常見的他的作品有二部創(chuàng)意曲、三部創(chuàng)意曲、≤意大利協(xié)奏曲≥≤賦格的藝術≥等。特別是他的≤平均律鋼琴曲集≥,用遍了大小十四調,作品中運用復調的技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,為大小調體系和以主調為中心的轉調開拓了道路。他 聲樂音樂大部分是宗教作品,所作近二百首教堂康塔塔、與二十三首世俗康塔塔(一種聲樂體裁),以其壯麗的史詩般的清唱劇式,充分展示了他的音樂戲劇才能。他把巴洛克時期最大型的復調形式——賦格曲,發(fā)展到了無法超越的完美境地。他的復調音樂也是延續(xù)了幾個世紀的歐洲復調音樂藝術的最后概括與總結。直至今日,他的音樂作品,令后世音樂家嘖嘖嘆服。
另一位與巴赫齊名的是英籍德國作曲家喬治·弗里德里克·亨德爾。他的一生創(chuàng)作了40多部意大利歌劇和23部清唱劇,是巴洛克后期最大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。他在德國任漢諾威宮廷樂長時,由于意大利歌劇風靡英國,因而他曾兩度赴英國進行交流訪問。在英國期間,他所創(chuàng)作的音樂雖然還是與意大利歌劇一脈相承,但歌詞全部用英文,并取材于英國人耳熟能詳?shù)摹妒ソ?jīng)》與國教祈禱書,內容也切合當時英國人的愛國心理和民族愿望,其歌劇受到英國王室和貴族的歡迎,也受到了英國聽眾的一致追捧,故此遂留居不歸,從此定居英國。
巴洛克時期是西方音樂史上一個重要時期,以其刻意的修飾、精美成為新一代的藝術風格特征。雖然藝術中文藝復興式的人文精神并未消失,但音樂主要成為新的教會精神和宮廷貴族時尚生活的表達方式。
上一頁
下一頁
上一頁
下一頁